王孟英的行医之路—著书立说,悬壶济世

《海宁州志》载 , 王孟英“家贫性介 , 不能置身通显 。 ”朱生甫在《王孟英医案三编》序言中说:“忆君制服中 , 有贵人延之治病 , 老耄多忌讳 , 欲君易服而进 , 君拂然去之 , 其守节不阿如此” 。 高风亮节 , 于此可见一斑 。
 
王孟英一生走南闯北 , 经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劳苦民众 , 他著书立说 , 传播医学知识 , 广搜效方 , 以利僻壤贫民 。 遇瘟疫危疾 , 毫不畏惧 , 竭力图治 。 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:“孟英学识过人 , 热肠独具 , 凡遇危险之后 , 从不轻弃 , 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” 。 他诊治的病人不少是经其他医生治疗后无效而转来的 , 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 。 如郑九患疾 , 陈姓医生诊治后 , 汗出昏狂 , 精流欲脱 , 转招王孟英诊 。 王孟英说:“此证颇危 , 生机仅存一线 , 亦斯人之阴分素亏 , 不可竟谓附、桂之罪也” 。 病家闻言大悦 , 说:“长者也 , 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 , 不以见证之险而要誉” 。 当然 , 在关系病人生死的关键时刻 , 他每能挺身而出 , 绝不姑息迁就 。 王孟英治石氏案 , 颇能反映他一心为病人 , 循循诱导 , 耐心说理 , 而紧要处又力肩其难 , 当仁不让的高尚医德 。 石诵义患感 , 经多方医治 , 病情日增 , 延逾一月 , 始请王孟英诊治 。 王孟英一一阅读先前处方 , 说:“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 。 其余温散升提、滋阴凉血 , 各有来历 , 皆费心思 , 原是好方 , 惜未中病” 。 据证拟方 , 以石膏为主药 。 次日复诊 , 病者父告知 , 石膏不敢予服 。 王孟英劝道:“药以对病为妥 , 此病舍此法 , 别无再妥之方 。 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 , 恐贤郎之病不妥矣” 。 第三天王孟英又去了 , 患者诉说胸中觉有一团冷气 , 汤水都宜热喝 , 这石膏 , 怎敢吃呢?结果仍未进药 。 王孟英耐心解释道 , 这是邪在肺经 , 清肃不行 , 津液凝滞 , 结成涎沫 , 盘踞胸中 , 气机窒塞 , 所以觉冷 , 宜服石膏之剂 , 泄热祛痰 , 冷感自除 。 病人信服了 , 说即服药 , 但王孟英走后 , 听旁人说曾见石膏下咽其命随毙的 , 又犹豫起来了 。 第四天王孟英又去了 , 只见群贤毕至 , 议论纷纷 , 病人仍未服药 , 心情惶惑 , 其父求神拜佛 , 心慌意乱 。 王孟英本想与众商榷 , 又怕节外生枝 , 贻误病情 , 于是就不谦让 , 援笔立案:“病既久延 , 药无小效 , 主人方寸乱矣 。 予三疏白虎而不用 , 今仍赴召诊视者 , 欲求其病之愈也 。 夫有是病则有是药 , 诸君不必各抒高见 , 希原自用之愚 。 古云:‘鼻塞治心 , 耳聋治肺’ , 肺移热于大肠 , 则为肠澼 , 是皆白虎之专司 , 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?放胆服之 , 勿再因循 , 致贻伊戚也” 。 见王孟英有此卓识 , 其他医生纷纷告退 , 病人取王孟英药煎服 , 三剂病告痊愈 。 这个治例 , 说明医生治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 , 更需要救人疾苦的崇高精神境界 。 王孟英正是具备了这两者 , 所以深为群众爱戴 。 他的高尚医德医风 , 将永彪医林史册 , 为世世代代所传颂、所景仰 。
【王孟英的行医之路—著书立说,悬壶济世】

    推荐阅读